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022-06-17 09:39:18
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是2020年7月到长春新区视察时的殷切嘱托。

牢记使命,开拓前行。长春新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创新载体光芒四射,在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东北地区首条自主安全笔记本生产线投产;P0.4毫米超高清微小间距倒装COB 2K拼接显示器全球首发;奥来德光电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实现吉林省“零”突破;长光卫星开辟产业新航道进入“独角兽”行列,成为东北唯一……

擦亮创新“底色”,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擎动力。随着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长春新区再迎重大发展机遇,坚持把创新作为“先手棋”,以数字科技城、现代都市农业城、国际医疗城,药谷、光谷、欢乐谷,精细化工产业园、高端服务产业园、国际物流产业园“三城三谷三园”为载体,全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着力提升创新发展首位度、协同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五个维度”,构建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长春新区,正迈出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铿锵步伐。

优势明显 不断释放创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根植于长春新区血脉中的基因。

致力于打造“科创之区”,长春新区在多元化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接连发力,不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为长春新区经济曲线里最强劲的脉搏。

——创新发展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长春新区是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重点城市以及刚刚获批的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叠加核心区域,是吉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任务重点单位,长春市“三强市、三中心”中“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六城联动”中“科技创新城”属地牵头单位,是省内最优、东北一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已初步形成“全省创新在长春,长春创新看新区”发展态势,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2.53%;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投入活动的占比65%;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40户,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市三分之一。

——高端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全区集聚以吉林大学为首、以中科院“一院三所”为代表的高校院所20余家,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0家。

——创新台载体高速成长。

建设区级以上孵化载体54家,其中国家级13个,在孵企业2000余户。光电子孵化器、北湖科技园、交泰孵化器成功入选“2020中国百家特色载体”;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台成为省内最活跃和粘最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台;摆渡创新工场获得点赞,模式在全国推广;北湖科技园引进落位各类科技、双创类企业和机构600余家;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是省内唯一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长春中俄科技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省内唯一“国家级国际引智示范基地”;中白科技园投入运营,先后入驻26家企业;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26户。

——创新型企业群落正在形成。

实施创新主体“梯度培养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0户,比“十三五”期间增长6倍,培育独角兽企业1户,瞪羚企业13户,牛羚企业36户。长春高新入选“202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长春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研发达到世界领先水;长光卫星是国内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实现“吉林一号”卫星在轨54颗,建成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研发OLED材料的海谱润斯成为京东方、华为核心供货商。长春新区已成为辐射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科技成果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创新中枢。

长春新区进一步优化自创区空间范围,加强产业创新联动、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要素流动。

优化布局 提升自创区带动能力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长春新区作为核心区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在谋划自创区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上发力。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新区已经在路上。

在空间布局上,长春新区进一步优化自创区空间范围,强化政策先行先试和创新要素集聚,加强产业创新联动、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要素流动。在产业布局上,依托产业基础和产品特色,聚焦以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光电信息、航空航天为主导的三大创新产业,以汽车装备、现代农业、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特色创新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围绕长春北湖科学城,加快建设“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海容荟双创小镇2022年开业运营;联合中科院“一院三所”,加快建设“环北湖科创生态圈”;加快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理所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围绕建设“长春药谷”,联合国药集团、长春高新、苏州医工所,构建药品研发、中试、检验、生产、流通等全链条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和高端疫苗集聚区。

围绕建设“长春光谷”,联合光机所、长光卫星、华为,打造以卫星信息技术、光电显示、激光应用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以关键技术升级带动产品创新,加快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形成全领域的光电信息制造高地。

围绕建设“新材料基地”,依托长春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大力引进中化集团、海谱润斯、奥来德等项目,重点发展光电材料、发光材料、化学仿制药原料等功能材料,承接应化所、吉林大学及国内相关化工院所研发成果,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大力发展产业融合型、数字赋能型服务业,紧扣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发展领域,开发应用场景,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全力推进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加快引进落位法律功能单位、法律服务业机构、智慧法务创新企业,到2022年年底基本具备国家法务功能承载能力和区域法律服务功能。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10户以上,推动长光卫星、海谱润斯、嘉诚信息等企业上市。积极引育“双创”人才,高标准建设长春国家人才创新港,增强长春新区活力和人才吸引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把长春新区建设成为人才充分涌动、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科创之区。

长春新区创新型企业研发现场。

抢占高点 区位能级不断跃升科技创新,标志着文明的进步,指引着城市的未来。毋庸置疑,在加快推动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长春新区科技创新的“力量”尤为重要。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如何发挥“硬核”产业竞争力?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科技创新就是长春新区给出的答案。

走稳创新路,在创新中继续“赋能”长春新区未来。构建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建设创新生态一流的“科、教、创、产、服”协同创新示范区;加快落实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及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的合作协议,引进落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重大关键共技术,布局航天信息产业园、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医疗器械科技园、长智光谷等专业园区;按照“一院一公司”模式与省科技厅共同把“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成全省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台、科技创新公共台、科研机构发展新样板。

下好“先手棋”,提升创新策源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培育计划,鼓励企业以自建、共建等方式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台,力争实现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试点,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原创技术、原创产业转化。加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吉林大学长春技术转移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支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擎动力,持续改善创新生态。构建省内最优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精准实施“免申即享”和区级政策无纸化受理,提高政策精准度和便捷;擦亮“创新型新区”名片,通过组织开展系列大型科技活动,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暨 “长春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启长春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新篇章;引育一批优质科创孵化载体,推广摆渡创新工场经验做法,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向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引导现有孵化载体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破同质化竞争局面;推动东北亚科技合作,高质量推进中俄、中白,吉浙、津长等跨区域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台建设,争取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再形成一批合作成果。

努力在发展上挑大梁,在创新上担重任,在改革上探新路。锚定未来,长春新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市委“三中心、三强市”“六城联动”新发展格局,在全面推进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新区作用,贡献新区力量。